1、传统排便造影法
此种评价方法由Kerreman 于1952年创立,利用钡剂模拟肠内容物,运用影像学的方法评估在模拟排便过程中,盆底肌肉韧带的解剖位置变化及生理运动异常。对直肠膨出、会阴下降综合症、直肠套叠等疾病可以进行较为直观的诊断。Danie曾报道了一种新的造影方法,即同时在腹膜腔和膀胱中注射对比剂,可以对诊断小肠膨出、高位乙状结肠膨出、直肠膨出起到更好的诊断作用。但其主要的缺点如造影投射平面局限、辐射剂量较大、软组织显象不清等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。
2、MRI 动态排便造影法
1993年,磁共振(MRI)首次被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的检查。它多角度投影、软组织清晰成像、辐射剂量小等优点使其迅速成为肠道功能检查的重要手段。此种检查无须口服药物或进行肠道准备,也无需阴道和膀胱内的对比标记介质。只需检查前直肠内填充超声胶等粘性物质模拟排便。传统的T2加权的自旋回波程序可提供较高的空间分辨率,清楚地评估盆底解剖结构。快速动态序列可用于评估在静息和应力时盆底结构的异常。人们也常用矢状面和冠状面单摄T2加权的自旋回波序列检查在应力和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的变化,由此评价肛提肌变化与肠道功能之间的联系。对于肠道排空时间较长的患者,采用显象窗足够长的T1加权多项梯度回波序列是一项较好选择[34]。Franc等的研究表明MRI排便造影法及时发现盆底结构的异常,为后续的手术提供诊断依据,同时可在术后做为效果评估的手段。
3、肛管内超声
肛管内超声检查是一项相对安全无创省时的检查方式,可对肛内外括约肌的结构形态可进行有效评估。但其对于其它盆底结构例如耻骨直肠肌,骨性骨盆轮廓,坐骨直肠窝等形态分辨并不一定十分明确。